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: 北京南郊肿瘤医院 > 健康宣教 >
健康宣教
健康宣教

哪些方式可以检查出有没有患上大肠癌

发表日期:2021-10-20   阅读量:

  大肠癌的筛查和检查手段有哪些

  对于正常人群,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大肠癌的筛查,而对于具有家族史、存在大肠多发息肉等高危人群,筛查甚至可以提前到40岁开始。

  肠镜检查:研究结果表明,接受肠镜检查的人的结直肠癌发病率显著低于未接受检查的人,结直肠癌死亡的相对风险也显著降低,结直肠癌发病率的相对风险著降低了26%,死亡率的相对风险降低了30%。

  便潜血试验:相对于具有一定痛苦的肠镜检查,便潜血实验更为易被人们所接受,这个方法是通过化学试剂对大便中可能存在的血液进行监测分析,从而及早地筛查出肠道肿瘤的可能,当然这个方法相较于肠镜检查准确度会低一些,如果粪便中发现血液也并不一定意味着一定罹患肠癌,一些良性疾病诸如痔疮、溃疡等也会引起出血。

  肿瘤标志物检查:一些腹部消化道肿瘤标志物诸如癌胚抗原(CEA)、糖类抗原(CA-199)等异常升高通常提示存在消化系统肿瘤的可能,不过肿瘤标志物同样会受到体内炎症、结核等干扰,存在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可能,最终的确诊还是要以肠镜检查为准。

  对于大肠癌的诊断,金标准是肠镜病理诊断,可以明确肿瘤的类型,这是必不可少并且最为重要的诊断依据,所有疑似大肠癌患者均推荐结肠镜检査。CT检査的作用在于明确病变侵犯肠壁的深度、向壁外蔓延的范围和远处转移的部位。结直肠癌的CT检査可以提供结直肠癌的分期、发现复发肿瘤、评价肿瘤对各种治疗的反应、明确肿块的来源及其与周围脏器的关系、精确判断肿瘤位置。MRI作为直肠癌常规检査项目常用于直肠癌的术前分期、结直肠癌肝转移病灶的评价、怀疑腹膜以及肝被膜下病灶,MRI对于低位直肠癌能否保留肛门的判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。此外,推荐内镜超声检査为中低位直肠癌诊断及分期的常规检査。PET-CT不推荐常规使用,但对于病情复杂、常规检査无法明确诊断的患者可作为有效的辅助检査。

  如何预防大肠癌

  大肠癌的发生与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,长期高脂肪、低纤维饮食、红肉摄入、酗酒吸烟是大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,而高纤维低脂肪饮食则可以显著降低结肠癌的风险。

  长期进食大量的高动物蛋白、高脂肪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胆汁酸的分泌,对肠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损害,胆汁酸分解脂肪也会形成大量的致癌物质,而饱和脂肪酸同样也是致癌的原因之一。长期摄入大量脂肪还会降低肠道的运动功能,现代年轻白领工作中经常会久坐,这更会影响食物在肠道内的运转,长期如此肠道运行不畅,容易便秘,肠道内产生和积累的毒素排泄困难,成为致癌的潜在原因。

  减少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摄入,尤其是减少红肉诸如牛肉猪肉等的摄入,红肉是结直肠癌发生的一个直接危险因素,尽量少吃红肉尤其是烧烤肉类,有助于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机会。膳食纤维对于消化道大有益处,可以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肠道垃圾的沉积,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生概率。此外,还需要保证适量的运动,减少久坐,有数据表明积极运动人群其结直肠癌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下降了50%以上。

  除了生活习惯之外,还需要注意一些潜在的疾病威胁,比如肠道息肉。肠息肉是指肠腔内黏膜表面的隆起病变,大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。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,具有一定的恶变倾向,恶变率大概为10%。可单发,也可多发。是一种癌前病变,特别是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。原则是发现息肉,即行摘除,可以采用肠镜下微创切除的方式,当内镜下无法切除时,则须施行外科手术治疗。治疗后,定期随访。一般每年复查1次结肠镜。情况稳定后,2-3年随访1次。早期发现大肠内的良性息肉,不仅可以消除癌变隐患,还可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。以距离肛门10厘米之内的腺瘤为例,如果是良性的,可以经肛门把腺瘤直接从肠壁上取下,手术风险小,费用低。若已经发生癌变,须把癌变部分切除,还必须截去肿瘤附近相应的肠管,有时甚至需手术切除肛门。

(注:由于患者病情的差异性,以上科普内容供您参考,不能替代医嘱!)